提起到北京的大医院看病,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会显现出这样的画面呢?挂号窗口前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找专家看病比登天都难,耳边还不时会传来“专家号”的嘀咕声。如果你去挂过号,肯定也饱尝过排一宿队的滋味吧……没错,这就是在北京三甲医院看病的真实写照。北京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让全国各地的病人全部辗转到北京就医。长时间以来,解决医患矛盾一直是摆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一大难题,然而,从今年开始,以笔者的亲身体验来看,虽说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缓解,但是,笔者却感受到了一些“微变化”, 这些“微变化”都是啥呢?请听我跟您徐徐道来。
首先是区县医院来了北京专家。笔者生活在北京市大兴区,这里有一所大兴区医院,好像也是一所三级医院,它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不能说不好,但是,在笔者的潜意识里,似乎对于老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孩子的儿科诊疗这些疾病,好像总觉得还是到市里的三甲专科医院去看放心。但是,路途的不便,挂号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给父母看病,给孩子看病自然也会让苦不堪言,不怕别的,怕的就是老人病,孩子病。不过,从今年开始,倒是让笔者有了点小惊喜。先说给老爸看心脑血管病吧,过去都是在天坛,你知道的,那里是全国看心脑血管最好的医院。而如今,我却不用去了,因为会有天坛医院的专家来这里坐诊,每个月我都会赶在专家在的时间去给老爸开药,并定期带着他去复查,因为在天坛我挂过他的号,现在又在家门口诊疗了,可省去了我奔波挂号的很多时间呢,确实方便了不少。除了天坛医院,还有北京儿童医院、积水潭医院的专家在这里坐诊。前一段一位同学骑车胳膊骨折,就是积水潭医院的一位主任亲手在大兴给他做的手术,如今恢复得非常好。
俗话说“久病成医”。时间长了,不但对这些常见病一知半解了,也对他们的医疗政策略知一二。据说,前文所说的好政策,得益于北京的“医生多点执业”。该政策的实施旨在调动医师执业的主动性,并促进区域间、机构间人员和技术的交流。
还有一个“微变化”是我们家也有了“家庭医生”。你不相信吧。提到“家庭医生”,我起初也不相信,觉得这种医疗模式恐怕只有在国外才有,在中国怎么能实现呢?但是,梦想却照进了现实。今年以来,我们社区的医生、护士分别与小区的每一户家庭签约,如今,我和我的家庭医生,已经不单单是家庭与医生的关系了,我们还是好朋友。反正,家里有个头疼脑热的,或者有哪不舒服的,我都会给他打电话,向他咨询,他也会诚恳的告知我如何治疗,如何预防。也许,我们的“家庭医生”模式与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可能我们的“家庭医生”也不是全覆盖,但我觉得这依然是一个好现象,起码开了个好头,是一次崭新的尝试。
就医的“微变化”还有许多,比如医保卡的实时结算、社区医院网点的不断增多、零差率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等等。虽然这都是小事儿,但是在老百姓心目中,就医政策和环境的改善就是大事儿,也不由让我要为之点赞。但愿,这些“微变化”只是抛砖引玉,但愿医患矛盾早日缓解,但愿我们看病会更加方便、快捷、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