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强,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骨科、脊柱外科,博士生导师,擅长于脊柱外科。尤其在颈椎病、胸腰椎疾病、脊柱畸形与创伤及滑脱的治疗方面达国内较高水平。在国内率先采用动态椎动脉造影的方法,证实了颈椎病患者头颈活动对椎动脉的影响,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国内首先系统论述了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率先采用经峡部外缘入路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本病获得良好效果。研究成果获北京大学医学部2000年度科技进步奖。对于胸椎管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国内对该病诊断与治疗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近10年来,发表论文近百篇,参与著书6部、译著4部、(其中主译2部、参译2部)。相关论著获得中华骨科杂志1999-2000年度优秀论文奖。 此外,采用脊柱截骨术治疗各种脊柱后凸畸形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在椎间盘疾病特别是胸椎及腰椎疾病的研究、诊断与治疗方面以及腰椎体滑脱、再次复发病例的手术治疗等具有较高水平。
科研工作:
1999年3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先后三次担任著名的国际AO内固定学会指定指导教员
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8名,博士后1名。
承担:卫生部科研启动基金 1项
科研基金 1项
博士点基金 2项
自然科学基金 3项
教育部985二期(子课题) 2项
现阶段主要研究项目:新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植入研究
获奖情况 :
2007年9月,荣获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授予的2007年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学科研特等奖。
北京医院协会评为2007年优秀医院管理干部。
2006年7月获《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颁发的“2006-2007年度领导力· 卓越贡献奖”。
2005年论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获北大医学学部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5年,为表彰为高等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7月被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评选为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
2003年6月因工作表现突出,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授予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统战系统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
1999年2月在北京市爱国立功竞赛活动中,被评为爱国立功标兵。
采用动态椎动脉造影方法证实了颈椎病对椎动脉的影响。 相关论著获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1992年优秀论文奖。
作为主要研究者进行的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国内率先系统论述了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与手术治疗方法,相关论著获世界腰椎研究学会1996年年会奖学金,并赴美国作学术交流。
在国内较早地全面系统报告了胸椎脊韧带骨化症的治疗原则,相关论著获中华骨科杂志1999-2000年度优秀论文奖。
作为主要研究者进行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获北京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进行研究,相关论著获中华医学会全国首届留学归国人员论坛(骨科专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4年2月"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获教育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完成人)。
1999年,“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课题研究获得北京医科大学科技进步奖。
2002年4月参加大陆和台湾两岸脊柱外科研讨会作大会报告。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文在第十次全国中青年医学(骨科)学术交流会议上获叁等奖。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10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秘书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卫生部属(管)医院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AO脊柱理事会理事
华裔骨科学会理事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外科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脊柱外科杂志》副主编
《实用骨科杂志》副主编
《中国骨科》杂志常务编委。
发表论文:《中华外科杂志》、《中国骨科杂志》、《脊柱外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